庄浪县葛家洞,一个神仙居住的地方-东兴到越南旅游_防城港到越南旅游线团路报价_东兴越南旅游旅行社
   
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当前位置:首页 >> 越南新闻 >> 庄浪县葛家洞,一个神仙居住的地方
信息查询
信息标题:
信息类型:
推荐酒店
东兴浙江商业城大酒店 ¥150
东兴国门大酒店 ¥498
东兴鼎隆商务酒店 ¥308
东兴时代假日酒店 ¥98
东兴假日精品酒店 ¥178
推荐线路
南宁到德天瀑布一日游 ¥190
东兴到越南下龙湾三日游(必须 ¥580
南宁到德天瀑布、通灵大峡谷两 ¥350
南宁到巴马长寿村两日游 ¥450
南宁到巴马长寿村三日游 ¥580
旅游游记
北海冯家江滨海国家湿地公园,一幅动
东兴九龙潭漂流:刺激、畅快与清凉的
涠洲岛贝壳沙滩:游泳、捡贝壳、欣赏
涠洲岛墓崖:探险、观景与感悟
东兴金滩,一个美丽的海滩
防城港值得去玩的几个景点推荐给大家
观越南下龙湾海上日出有感
在越南旅游时碰到的那些事儿
旅游指南
五一假期越南旅游签证办理时间,5月
预订北海和涠洲岛酒店民宿不给全额退
在北海侨港海滩可燃放烟花爆竹吗
北海老街停车场收费标准(2024)
北海银滩太阳伞和桌椅租赁价格
北海金海岸大桥什么时候建成通车
北海银滩66号赶海基地停车收费标准
去涠洲岛没带身份证可以吗,怎么买票
庄浪县葛家洞,一个神仙居住的地方
浏览:366 次 发布:2020-10-23 14:28:13

葛洪是东晋学者、医学家、道教理论家。字稚川,自号抱朴子。江苏人,葛洪出身于天师道世家,自幼深受熏陶,酷好修道炼丹之术。叔祖葛玄,孙吴时学道,号称葛仙公。葛洪从玄弟子郑隐处学得炼丹秘术;后又拜南海太守鲍玄为师,刻苦学习,玄以女嫁之。洪继承葛玄、鲍玄事业,又综练医术,成为江南博学多闻的学者。

 

葛洪的著述丰富,除诗、赋、章、表及神仙传记数百卷(已大部亡佚)之外,流传至今的有《神仙传》、《抱朴子》内外篇。他还精通医术,著《玉函方》一百卷,后压缩为《肘后要急方》(又作《肘后备急方》、《肘后救卒方》),其中提到用“青蒿一握”治疗疟疾的方法,启发了医学家屠呦呦,研发提炼出青蒿素,获2016年诺贝尔医学奖。

 

在道教理论上,葛洪首次提出“玄”的概念作为道教思想体系的核心。“玄”即“道”,是创造天地万物之母,他将修炼玄道视为成仙的途径。在《抱朴子·内篇》中首次辑录了许多现已失传的炼丹著作,并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记载了许多炼丹方法,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。他主张养心颐神,崇信炼制和服食金丹,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,主张神仙养生为内,儒术应世为外。

 

葛家洞又叫云台山,别名要林观,是我国著名的炼丹学家、医学家葛洪的修行地,俚语称“先有葛陈洞,后有静宁州”。

 

据传,葛洪在陈家洞修行十余年,至六十多岁时,修炼得三花聚顶,五气朝元,灵通变化均无所不能。曾与陈家洞道士陈野仙在此论经谈道,小试身手,施展法术,岩石俱裂,至今在距葛家洞山门附近留有一巨型山岩,名曰“净天石”。

 

另有传说中的“炼丹台”、“仙人床”、“仙人岩”、“阴阳泉”、“丹石山”等遗迹。丹石山据说是葛洪炼丹堆积留下的灰烬形成,因常年受“阴阳泉”滋养而碧绿如玉。唐代时在“阴阳泉”曾立有一碑碣,详细记载了二泉形成的经过。清代时存葛洪演道碑记,民国时在双泉还建有“龙王庙”。

 

关于阴阳泉的形成,还有一种传说。葛洪重游故地,身携一葫芦,内盛蓬莱甘露,飘然而至葛家洞,但见满山苍松翠柏、山下溪水潺湲,触景生情、感慨万千,便从腰间取下葫芦顺手一散,清水银珠般落地,芬芳四溢,水顺山岩流淌,瞬时形成大小两泉,仙翁笑曰:一阴一阳谓之道,就叫“阴阳泉”。据说千百年来,“阴阳泉”无论旱涝,水无变化,大泉为阳,小泉为阴,阳泉碧水长流,冬天也喷玉吐银。

 

清代诗人靳赐鱼题葛家洞诗:“我已无缘步后尘,芳踪本自万等伦。先生跨鹤归云表,口碑流传万古新。”

 

北魏以来,葛家洞陆续又开凿了石窟,内有仙人床、仙人岩和塑像石刻。宋代以后,这里又成为佛道合一的活动场所,香火鼎盛,久负盛名。《旧静宁州志》中记载说,当地村民通过观察葛家洞上空的云判断是否有雨,“云立则晴,云卧则雨”,因此叫云台山。这里溪水潺潺,密林葱郁,是一处理想的避暑胜地。

葛家洞石窟分布面积约为500平方米,分布在高50米、长50米、宽10米的崖壁上。有洞窟4座,石窟最高处为太上老君庙龛,残存明代风格泥塑像两尊。曾有始建葛家洞铁碑两座,一座被毁,一座流失(上世纪七十年代文物普查时发现,登记造册。)。石窟崖壁上刻明代《云台山要林观记》题记和清《重建三教楼功德碑记》、民国二十一年(公元1932年)立《开山祖师道号抱朴子讳洪葛仙翁遗迹之道碑》、《重修葛家洞募化官员士庶人名碑》石碑3通,从碑刻内容分析从明代至民国时期为道教场所,是一处以道教为主的石窟寺。葛洪道碑立于葛家洞磴道之内侧。中央竖镌“开山祖师”四字。

 

葛家洞石窟保存的碑刻和题记,记载了建寺经过、分布范围以及地理环境,属古“丝绸之路”东段的北道,为研究庄浪石窟寺的分布,建寺规模和道教艺术的传播与发展,以及这一区域古代的交通、地理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。

 

葛家洞石窟现存明、清及民国以来的摩崖石刻和石碑数十方,碑记中多处写到葛洪在此炼丹的事。现存的民国二十一年(公元1932年)所立《开山祖师道号抱朴子讳洪葛仙翁遗迹之道碑》,详细记载了葛洪在葛家洞行医修道的情形。


联系电话:13977939566    联系传真:0779-3064881    QQ:1391369838 1450735442

联系地址:广西北海市    邮箱:beihaily@163.com    

版权所有:东兴到越南旅游_防城港到越南旅游线团路报价_东兴越南旅游旅行社

  桂ICP备2024019854号-1   

葛洪是东晋学者、医学家、道教理论家。字稚川,自号抱朴子。江苏人,葛洪出身于天师道世家,自幼深受熏陶,酷好修道炼丹之术。叔祖葛玄,孙吴时学道,号称葛仙公。葛洪从玄弟子郑隐处学得炼丹秘术;后又拜南海太守鲍玄为师,刻苦学习,玄以女嫁之。洪继承葛玄、鲍玄事业,又综练医术,成为江南博学多闻的学者。


 


葛洪的著述丰富,除诗、赋、章、表及神仙传记数百卷(已大部亡佚)之外,流传至今的有《神仙传》、《抱朴子》内外篇。他还精通医术,著《玉函方》一百卷,后压缩为《肘后要急方》(又作《肘后备急方》、《肘后救卒方》),其中提到用“青蒿一握”治疗疟疾的方法,启发了医学家屠呦呦,研发提炼出青蒿素,获2016年诺贝尔医学奖。


 


在道教理论上,葛洪首次提出“玄”的概念作为道教思想体系的核心。“玄”即“道”,是创造天地万物之母,他将修炼玄道视为成仙的途径。在《抱朴子·内篇》中首次辑录了许多现已失传的炼丹著作,并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记载了许多炼丹方法,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。他主张养心颐神,崇信炼制和服食金丹,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,主张神仙养生为内,儒术应世为外。


 


葛家洞又叫云台山,别名要林观,是我国著名的炼丹学家、医学家葛洪的修行地,俚语称“先有葛陈洞,后有静宁州”。


 


据传,葛洪在陈家洞修行十余年,至六十多岁时,修炼得三花聚顶,五气朝元,灵通变化均无所不能。曾与陈家洞道士陈野仙在此论经谈道,小试身手,施展法术,岩石俱裂,至今在距葛家洞山门附近留有一巨型山岩,名曰“净天石”。


 


另有传说中的“炼丹台”、“仙人床”、“仙人岩”、“阴阳泉”、“丹石山”等遗迹。丹石山据说是葛洪炼丹堆积留下的灰烬形成,因常年受“阴阳泉”滋养而碧绿如玉。唐代时在“阴阳泉”曾立有一碑碣,详细记载了二泉形成的经过。清代时存葛洪演道碑记,民国时在双泉还建有“龙王庙”。


 


关于阴阳泉的形成,还有一种传说。葛洪重游故地,身携一葫芦,内盛蓬莱甘露,飘然而至葛家洞,但见满山苍松翠柏、山下溪水潺湲,触景生情、感慨万千,便从腰间取下葫芦顺手一散,清水银珠般落地,芬芳四溢,水顺山岩流淌,瞬时形成大小两泉,仙翁笑曰:一阴一阳谓之道,就叫“阴阳泉”。据说千百年来,“阴阳泉”无论旱涝,水无变化,大泉为阳,小泉为阴,阳泉碧水长流,冬天也喷玉吐银。


 


清代诗人靳赐鱼题葛家洞诗:“我已无缘步后尘,芳踪本自万等伦。先生跨鹤归云表,口碑流传万古新。”


 


北魏以来,葛家洞陆续又开凿了石窟,内有仙人床、仙人岩和塑像石刻。宋代以后,这里又成为佛道合一的活动场所,香火鼎盛,久负盛名。《旧静宁州志》中记载说,当地村民通过观察葛家洞上空的云判断是否有雨,“云立则晴,云卧则雨”,因此叫云台山。这里溪水潺潺,密林葱郁,是一处理想的避暑胜地。



葛家洞石窟分布面积约为500平方米,分布在高50米、长50米、宽10米的崖壁上。有洞窟4座,石窟最高处为太上老君庙龛,残存明代风格泥塑像两尊。曾有始建葛家洞铁碑两座,一座被毁,一座流失(上世纪七十年代文物普查时发现,登记造册。)。石窟崖壁上刻明代《云台山要林观记》题记和清《重建三教楼功德碑记》、民国二十一年(公元1932年)立《开山祖师道号抱朴子讳洪葛仙翁遗迹之道碑》、《重修葛家洞募化官员士庶人名碑》石碑3通,从碑刻内容分析从明代至民国时期为道教场所,是一处以道教为主的石窟寺。葛洪道碑立于葛家洞磴道之内侧。中央竖镌“开山祖师”四字。


 


葛家洞石窟保存的碑刻和题记,记载了建寺经过、分布范围以及地理环境,属古“丝绸之路”东段的北道,为研究庄浪石窟寺的分布,建寺规模和道教艺术的传播与发展,以及这一区域古代的交通、地理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。


 


葛家洞石窟现存明、清及民国以来的摩崖石刻和石碑数十方,碑记中多处写到葛洪在此炼丹的事。现存的民国二十一年(公元1932年)所立《开山祖师道号抱朴子讳洪葛仙翁遗迹之道碑》,详细记载了葛洪在葛家洞行医修道的情形。